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书法从实质上讲是为汉字“造型”。要为汉字“造型”,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书法”的本意之一就是“书写”的“方法”。有人把“书”之“法”分解为笔法、字法、章法。具体说就是用“笔法”造成点画,用“字法”造成字的结构,用“章法”造成字与字的组合、布局。在“书”之“法”三个方面中,“字法”即字的“结构之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古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对结构十分重视。梁武帝萧衍《观钟繇...
一些学者认为,自“八届国展”以来帖学创作渐趋于一种积极的状态,特别是第二届兰亭奖之后,人们对帖学的认识更加深化,这种认识是从清末碑学理论及其对帖学冲击的末势下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反思。如沈鹏在《溯源与寻流》一文中表示了对当代帖学创作的种种忧虑。“我们离书法源头那个时代是更为悠远了。除了岁月的悠远,更重要的是我们距离源头的那股清气、活气。”“艺术家最能够表达真情的那份内心独白、窃窃私语被减到了最低限度。...
余浅薄不文,学无成就,书法一道,何敢妄谈。唯自孩提时,即喜弄笔。积其岁年,或有所得。缀其经过,贡采览焉。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弱冠后,复从含山张栗庵先生学诗古文辞,先生学贯古今,藏书甚富,与当代马通伯、姚仲实、陈澹然诸先生游,书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尝谓余曰:“学者三十开外,诗文书艺, 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鹜浮...
一、谈品格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与庄希祖谈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
尽管人们公认书法属于造型、空间艺术范畴,但由于它受制于特定的工具材料和载体,因而塑造出来的形象不像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那样既具体可感又富于色彩的斑斓。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表现载体,制约了书法家,使其不能像画家那样把存贮于头脑里的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自然物象的各种“意象”直接跃然纸上。书法艺术作品所映现于审美主体的是一个个、一件件以汉字形态为表征的高度抽象的线形生命体。审美主体在自己的审美活动...
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孔侍中帖》是在中唐时期流传至日本的中国书法瑰玮之品,也是王羲之传世墨迹29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日本的许多中国学学者对王羲之的这两部作品进行了系统而完整的研究和考评。这里让我们来分享日本学者的王羲之作品的研究成果。 一、有关《丧乱帖》 《丧乱帖》被人们公认为是现存王羲之传世尺牍中的最精彩的作品,照相印刷术发明以来,《丧乱帖》屡屡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广泛传播。...
运动的分解 可视世界的一切运动都是物体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人们对运动性质(速度、方向、轨迹)的感知完全被淹没在对物体完整的视觉印象中,只有当物体能够被大大简化时,我们才能对运动性质留下清晰的印象。例如高空中飞行的喷气式飞机,在视觉中成为一个小点,它喷出的高速气流在空中留下的痕迹刻画出这个点的轨迹。不过,我们已无法看见飞机更细微的动作:翻侧、旋转、振动等等1。 对书法作品线条运...
古人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从直觉思维出发,提出了"书势"的概念。它萌于殷周、始于东汉、兴于魏晋、固于唐宋、旺于明清、延亘至今,可谓源远流长,缘何?乃"书势"之重要也!正如清刘熙载在〈艺概〉中所云:"圣人作易,立象以尽天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此"象"乃"书势"的"象势"。然"书势"又有何用?"字有血肉筋骨,以气充之,精神乃出。"(包世臣〈〈艺舟双楫〉〉)可见,喻之来"气流"的"...
书法是一种形象的视觉艺术。书家在书写出前要有兴起-"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由形象的直觉思维而产生表象-"未形之相"(明·项穆语),此相"须入其形"。正如蔡邕所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形势出矣。"势乃相(象)也,势由心出,形由笔注,由势生形,方有"取势"之说。势乃动之势,动者如流,且贯穿书法创作的全过程,正是"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由此才有"书势流...
从中国书法史看,文字的书写在漫长的演变之后,从东汉末年开始在观念上产生了某种崛起的契机。这是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先秦到汉,各种金文和刻石上的汉字已具有明显的艺术意味,但尚未被视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到了东汉,情况发生了变化,实用书写与审美书写分化开来,开始各走各的路。这种变化,是与西汉大规模发展的政治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西汉王朝文字的书写和应用空前频繁起来,朝廷据《尉律...
在任何一位书法人才的素质构成中,需不需要文学素养?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一些同志的足够重视,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文学素养与书法无关,向书法进军无须强调文学素养。这种偏见,对提高书法人才素质、造就高水准的书法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诚然,书法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素质,而且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但他不是高水准书法人才的全部,更不是衡量书法人才素质的唯一标准。文学素养在书法创作中,...
行书广泛应用于各种书写场合,但是历代书法论文中却几无专论行书之篇什。清代刘熙载《书概》即总结说:“行书行世之广,与真书略等,篆隶草皆不如之。然从有此体以来,未有专论其法者。”因此,本章只能抽一些零碎的论述进行阐释并加以讨论,努力勾画出一个演进脉络。这里有必要附带指出,刘熙载对未有行书专论的原因的解释不尽合事实。他说:“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知其草者之于行,如绘事欲作碧绿,只须会合青黄,无庸别设碧...
关于民间书法,陈琦先生认为,“民间书法,狭义地指由一些名不见经传史载的下层人所书刻的汉字尚未规范化、雅化、艺术化的各种样式。广义通俗地则指社会下层各种身份的人所书写、刻制的各种汉字俗体。”(陈琦《民间书法学》,见《书法评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历代不少批评家比如李煜、米芾等人曾认为颜氏书法“俗”,原因也许在于颜真卿的书写特征与俗吏、经生等民间书手的书写风格有类似之处。若以今天的观念来...
文字的演变在中国受到社会的影响非常深刻,而这种影响至今还在进行中。 在远古时期,由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低下与无知,所以经常受到自然界及猛兽的伤害。同时人们也无法理解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这样占天卜地的迷信之术在当时十分盛行。特别是在守猎之前,烧龟甲骨片更加风行。在烧龟骨之时,出现横纵纹。而横纹出现时,出猎大多不利,甚至出现危险;而烧出纵纹时就会满载而归。久而久之占卜凶吉的符号就被人们记...
在中国浩瀚的书法艺术史中,民间书法的艺术奇葩是一棵常青树,经久而不衰。它与统治者们崇尚的士大夫书法艺术并列齐行,相交相融,使中国书法艺术之树得以根深叶茂。 中国文字起源于民间,以民间的记事开始流传,开始形成中国的方块字。同时中国文字的形态每一次变化过程都渗透着民间的强大的影响。无论是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还是行书、草书无不是如此。在大篆形成与演变中,民间所用的盆钵与陶器上,民间所带的佩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